運動傷害不外乎是急性傷害(如腳踝扭傷、肌肉拉傷,受傷瞬間疼痛,有時伴隨聲響)
或過度使用(通常是漸進發生的疼痛)導致
沒有適當治療的話甚至可能造成慢性疼痛
慢性疼痛惡性循環圖
當傷害發生的當下該怎麼處理呢?
以往總是建議遵循PRICE原則
較新的觀念則是POLICE
P:Protection(保護)。傷害發生時,第一個處理原則就是保護受傷的部位,將受傷部位固定,以免加重其傷害程度。
R:Rest(休息)。受傷後,要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。沒有醫生的檢查與許可,不應從事激烈的活動,避免再次刺激而使傷勢惡化,同時也能促進復原。
但較新的觀念是
OL:Optimal Loading(適量復健)。於傷害發生後立即休息。但須避免過度保護傷處,導致傷處萎縮且更慢痊癒。漸進的物理復健更能幫助恢復肌力與膠原組織的形態特性。
I:Ice(冰敷)。減緩血液循環速率及組織液滲出,控制受傷部位的腫脹、疼痛及痙攣。冰敷原則上篇說過囉~
C:Compression(壓迫)。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受傷部位,做局部壓迫,以減少內部出血與組織液滲出,也能控制腫脹。
E:Elevation(抬高)。將受傷部位抬高於心臟,幫助積聚於受傷部位的組織液回流,控制腫脹。可與冰敷、壓迫同時實施。